一、金斯坦合作专家之:王金良教授
王金良教授,天津市公安医院副院长,检验科主任,主任技师;天津医科大学检验学院教授,是我国著名临床微生物学和实验诊断学专家。曾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“第二,三届常委,第四届副主任委员,后任顾问。《中华检验医学杂志》编辑委员会委员。中华医学会天津分学检验专业委员会四,五届主任委员,名誉主委。国务院授衔专家,国务院授予一级技术警监。

他是我国检验界少有的依靠坚持不懈的自学,勤奋钻研而成材的检验医学专家。他26岁即担任检验科主任,先后掌握了微生物,生化,临检,免疫,血库等多学科的检验技术,尤其精于微生物检验。王金良教授早年毕业于业余医学院,自学了英,俄,日,德4种外语。业余参加成人自学高考,先后取得了英语大专和大学本科学历.曾获天津市五好职工称号,获天津市总工会自学成材奖,获”七五-立奖章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多次荣立天津市公安局三等功。2001年天津市公安局和天津市卫生局为王金良教授隆重召开从医50周年大会,天津市领导和天津市公安局的领导,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的历届主任委员叶应妩,陶其敏,杨振华,丛玉隆教授到会祝贺。天津市公安局授予王金良教授“勤奋敬业的医学检验专家”称号。

主编《实用检验医学》,《临床微生物检验与进展》,参与编写《现代诊断微生物学》等专著,主审译著《输血医学进展》。发表译文及审校文章近百篇。获天津市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,市卫生局二等奖,三等奖,市公安局一等奖。曾多次参加国际会议,在美国,日本,菲律宾用英语演讲。而难以相信的是,取得这些业绩的他,开始只不过是一位高中毕业生。王金良教授年轻时以医院为家,每天下班后就是自学或上业余学校。经常因工作忙顾不上吃晚饭就带点干粮往夜校跑,回到实验室又继续攻读,夜深了搭上行军床就睡。这样,他自学了医学院的绝大部分课程。1976年地震后,即使住在地震棚内,也未间断自学;他把满足生活需要剩余的全部支出用于购书和订杂志。他在自学中的最大特点是钉子精神,并告诫自己,“一天对每个人都是24小时,但人对时间利用的效率决定着人的成就的大小”;他惜时胜金,善于抓紧点滴时间进行学习,在担任副院长的几年里,尽管工作异常繁忙,他也未间断过业务学习,热爱检验工作,极端认真负责:王金良教授认真对待每一项化验,重视每一个数据。他认为检验工作是以正确的数据来为患者和临床服务的,每一项报告数据都关系到患者的安危,也是检验人员个人形象的体现。因此,他以身作则,一丝不苟,自己发出的报告能经得起临床的考验,对下级发出的报告认真核对,遇有疑问就查文献或与临床医生联系,注重检验与临床的结合。努力创新,永不停步。
早在70年代王金良教授就被评为青年革新能手,研制了分离肠道病原菌的四联平板。他在国内较早地注意到非发酵菌和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鉴定,提出过鉴定程序。他与人合作自行合成了多种底物来快速检查细菌的专有酶,如辛酸酯酶快速鉴定沙门菌,葡萄糖苷酶快速鉴定大肠埃希菌,乙酸酯酶快速鉴定卡他莫拉菌,吡咯烷芳胺酶快速鉴定肠球菌等。他每时每刻都在捕捉新的信息,总能提出检验的新课题。他在业务方面的主要特点是:一是业务能力全面,检验各学科都能涉及,知识广博,又有专长。二是能抓住业务中的新问题,新苗头,善于捕捉国内外新信息。三是勤于动手,学以致用,在实践中加深学习。四是善于总结,每有意会便欣然命笔,写出文章。攻读外语,学以致用,他借鉴国外信息提升我国检验医学水平,也为与国外交流提供了条件,他在天津医科大学为国外留学生用英语讲实验诊断课,深受留学生欢迎。2007年在天津召开的国际第17届支原体科学大会上他作为4位主讲者之一所作的英语讲座得到国内、外专家的认可。
